來源:河南巖之璽實業有限公司發布日期:2022-11-10點擊數:0
放下空調的執念,董明珠的“變”與“不變”
近年來,董明珠有多風光,格力就有多黯淡。
格力電器身處轉型分水嶺,成果呈現頹勢,業績疲軟,股價跌跌不休,面對“內憂外患”,一向固執的“鐵娘子”董明珠也在轉變。造手機,造汽車,造芯片, 打賭,懟小米、懟雷軍、迷上了直播帶貨,聚光燈下的“鐵娘子”越走越遠。
掌舵格力的前幾年,董明珠曾不止一次回絕過主業之外的范疇。“不熟悉的范疇,你不能掌控它,你進去不是盲目的嗎?”
經歷了2014年空調商場遇冷后,董明珠一改之前“要做空調業的老大,別無他求”的主意,開始自我否定,帶領格力向著多元化的路途狂奔而去。比如,格力開端跟風進軍手機職業,不惜與股東翻臉來收買銀隆造汽車,可以說成為了格力一塊“行走的廣告牌”。
在2020年全職業受到疫情沖擊后,董明珠更是逐步改變了過去對待革新線下出售途徑的曖昧態度,穩步推進格力的出售途徑和內部管理革新,繼續實施活躍的促銷方針,并經過“格力董明珠店”在 范圍內推行新零售方法,董明珠還親自出境現已進行了七場直播,總成交額過228億元。
當然,更值得關注的是,董明珠對“新能源”的執念!
今年11月17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擬通過股份轉讓、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以總價30億元持有浙江盾安人工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下文將簡稱為“盾安環境”)38.78%的股權,盾安環境將成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這是自今年8月收購銀隆新能源以來,格力在新能源領域進行的 次收購。
1 制冷巨頭盾安環境
在談格力前,我們先來看看盾安環境是何方神圣。
雖然名字里面又“環境”二字,可是它和 可沾不上邊。盾安環境是 制冷行業配件的 ,它的四通閥、截止閥市占率 一,電子膨脹閥市占率 。2017年,盾安環境就積極涉足新能源車配件生產,設立了盾安汽車熱管理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為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打造關鍵零部件,涉及到的產品覆蓋冷媒側及水側關鍵零部件,如電子膨脹閥、電磁閥、商用車電池熱管理機組等。
從其公布的半年報可以看出,2021上半年盾安環境實現營業總收入50.36億,同比增長55.3;實現歸母凈利潤2.59億,上年同期為-1.1億元,同比扭虧為盈。再看業務構成的話,盾安環境的業務由兩大部分構成,分別是制冷配件業務和制冷設備業務,其中,制冷配件業務半年營收達40.42億元,占總營收的80.26;制冷設備業務半年營收達6.93億元,占總營收的13.77。
單從以上數據來看,盾安環境似乎干得不錯,為什么還要被格力收購?
是凈利潤方面,筆者比對了2016年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數據,發現6年間凈利率高的2019年,數據也 約7.6%,而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凈利潤一度跌到了-1.9億元。盡管營收數據(拋開2020年)每年都在上升,但是凈利潤表現比較波動,典型的增產不增收。
其次,是負債。分析歷年財報,可以看出,雖然近兩年盾安環境持有的總資產穩定在80億元以上,但是其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了80%以上,自己手里的錢本來就不多,近幾年的利潤收入也并不可觀,攢不下來錢,蛋糕倒是越做越大,規模成本一上來,這負債自然就高了。
市場的不看好。從ROE的數據就可以看出來,近12個月盾安環境的ROE值為-24.3%,遠遠低于11.7%的行業中位數,利潤低、負債高,股東還在虧錢,投資不看好。
總的來說,盾安環境雖然有自己的現實問題和潛在的危機,但也不至于山窮水盡。就像一臺還能正常運轉的新能源引擎一樣。
2 困在空調里的格力
自9月1日格力花費18億元收購銀隆30.4%的股份再到11月格力花費30億元收購盾安環境37.78%的股份以來,格力已經為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投入48億元了。做空調起家的格力,為什么這么急于向新能源汽車領域進發呢?在談原因前,我們先了解以下格力的近況。
我們用格力2021年中報的數據來做解釋。整個上半年,格力的總營收達到920.11億元,同比增長30.32%;總利潤達109.76億元,同比增長42.62%;歸母凈利潤94.57億元,同比增長48.64%。空調業務依舊是格力主要的營收來源,上半年格力空調收入671.94億元,占總營收的73.79%,同比增長了62.57%;而其他業務情況就不樂觀了,生活家電收入22.1億元,同比下降0.38%; 裝備收入1.98億元,同比下降5.44%……空調業務為格力撐起了一片天。
只不過,這么大的企業倘若把雞蛋都放在空調制造銷售這一個籃子中未免也太危險了。格力就像溫水里的青蛙,雖然這個青蛙明白自己的尷尬處境,并且也在積極地想辦法打破行業的“次元壁”,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效果并不好。
典型的例子就是格力與銀隆的紛擾,在銀隆新能源被格力收購之前,2016董明珠就盯上了銀隆,但是當時由于技術不成熟、市場前景太模糊等原因,董明珠并未能夠說服董事會出錢投資,只能股東其他大企業,以自己的名義出錢投資銀隆。雖然后來市場證明了董明珠的眼光是對的,可是銀隆的董事長魏銀倉卻卷款出逃,“騙走了”董明珠的26億投資,這不僅給格力帶來了經濟上的損失,也讓格力進軍造車領域的計劃遭受了嚴重的干擾。
接下來我們回到正題,談談原因:
一,基本盤不穩。
格力的基本盤 疑問是空調制造及銷售業務。不過,這個基本盤也不穩定了,可以用“業務單一且業績乏力”來概括。
根據wind數據,格力的總市值較頂峰已經縮水了超過1300億元,在白色家電領域,截止到截稿日期,格力電器11月25日的總市值為2110億元,同時海爾智家的總市值為2572億元,美的集團的總市值為4842億元,丟掉了“萬年老二”的市場低位。
另外,筆者比對了三家的三季報,在資產周轉率、資產負債率和存貨周轉率方面,格力的數據落后于海爾和美的,相比于多元化發展的海爾和美的,格力業務單一、競爭力有限的影響顯現出來了。并且隨著市場的不斷丟失,格力的空調業務也會遭到反噬。
二,行業的不景氣。
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摔碎了就真的沒有了。根據《 空調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我國空調零售市場 為1139萬臺,同比下降10.1,銷售額為374億元,同比降低4.3。
去年也是大致如此,根據根據產業在線的統計,2020年空調和制冷全行業規模5656億元,同比下降9.5。前瞻產業研究院也指出,從2017年開始,我國空調行業開始進入“低增長時代”,原因有兩點——一是家庭空調保有量已達新高,城市市場基本飽和,農村市場雖有增量但難以支撐大盤;二是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使得伴隨房地產市場的空調市場也受很大的影響。兩大因素使得空調市場整體陷入低活力階段,并且漸漸地由增量階段向存量階段轉移。
通過對格力近況、行業背景的大致介紹,可以看出,格力確實是暫時被“困”在了空調這一個領域之中,但是這種“困”并不是格力自身的問題。格力不是不想多元發展,也不是意識的太晚,而是在具體投資上“臉太黑”了,這就導致了格力沒有跟上市場同行們行動的尷尬現實。
3 為時已晚?
針對格力收購盾安的事件,許多投資者表達了自己的質疑。這些質疑大多源于三花智控董秘的言論:格力與盾安為時已晚,一方面,新能源車的發展已有10多年,經歷許多波折,三年迎來爆發式增長,到上個月為止數據表明新能源車的 率已經接近20,這時候才開始進入,明顯已晚;另一方面,格力+盾安這一組合,既造空調、造車,又做關鍵配件,對格力不 ,但對盾安而言危害很大,將 限制它的發展范圍,大概率會淪為母公司的內部供貨商。
筆者的觀點與之不同,筆者認為,這次的收購,于格力、于盾安也許都是利大于弊。
先說格力能給盾安帶來什么。
前文已經提到了,盾安的問題,一個是賺不來錢,一個是債臺高筑。說白了就是經營能力不行,而經營能力是格力的強項,還是用ROE來說,相比于盾安-24.3%的慘淡數據,格力的數據能夠保持在20%甚至30%以上。加入格力后,盾安的問題多少會得到 ,一旦問題 ,有了錢的盾安加上自身的技術優勢,日子起碼不會像被收購前緊巴巴的了。這點,可以從股價方面看出來,截止結稿時,盾安環境股價已經大漲約5%,優于行業預期,市場對于盾安環境開始逐漸看好。
再來說盾安能給格力帶來什么。
一,橫向拓展、多元布局,走向新能源。這是屬于兩家企業優勢互補的部分,也是格力收購盾安的主要原因。回顧盾安的業務組成,盾安在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技術領域有自己的獨到技術,并且已經形成了 的市場份額、與多家新能源車企建立了商業合作,格力的收購將幫助其快速跨過技術積累和市場拓展階段,能夠盡快地追趕同行們的步伐;
二,縱向完善,上下一體,穩住基本盤。這是屬于兩家企業業務協同的部分。前文已經寫到了,盾安環境在上游空調配件領域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不僅自身同格力形成同業競爭,同時還為其他的競爭對手提供零配件。因此格力的收購在 程度上“消滅”了一個競爭對手。同時,收購了注重上游配件生產的盾安之后,可以融合吸收其技術,提高技術水平,配合其經營優勢,向丟失的市場再度發出索求。同時,有了盾安的技術加持,格力便可以將在空調研發中心投入的部分資金拿出來用作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研發,也算是踐行了格力一以貫之的“技術先行”的拓展思維。
當前,新能源賽道大火,各行各業的企業都想憑借自己的優勢加入這場飯局分一杯羹,相比于同行,格力的步子是慢了一些,不過,市場競爭可不分先來后到。筆者認為,新能源市場的未來是屬于技術導向型企業的,格力+銀隆+盾安的技術導向型模式,雖然慢一點,但是好飯 不怕晚。